English

共和国石油工业的长子

1999-09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周亚光 唐耀培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我有话说

历史注定要在这里写下辉煌的篇章:1955年10月29日,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克拉玛依,第一口石油探井出油,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从此宣告诞生。

44年,弹指一挥间,这个在全国唯一用“石油”命名的油田仍没有衰老,它正以勃勃生机和全新的姿态创造辉煌:1998年的原油产量达871万吨,总体开发水平列全国第四位;44年累计生产的原油1.57亿吨,等于为全国每人提供120公斤原油;44年累计上交国家的利税总额150亿元。

克拉玛依,共和国石油工业的长子,它的创业的脚印里留下的是拼搏的壮美与豪迈。50年代中叶,为了甩掉中国“贫油”的帽子,在毛主席、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,数万石油大军开进了“没有草,没有水,连鸟儿也不飞”的亘古荒原。那时,生活用水得到50多公里外的地方去拉,汽车经常在那些没有成形的公路上抛锚,一旦抛锚,大家就只能喝含硫化氢的地表臭水,腹泻因此成了家常便饭。石油工人住的是帐篷、板房、地窝子,夏天热到40度,帐篷像蒸笼;冬天冷到零下40度,板房成冰窟。在一个寒冷的冬天,一名野外作业队的工人骑着毛驴,离开队部去执行任务,过了一阵他骑着毛驴回来了,队友见他一言不发,身子挺得笔直,以为他在开玩笑,便一脚踢去,他从驴背上轰然倒在冰雪中,他已冻死多时了。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女儿杨拯陆,于1958年9月25日,带队到三塘湖搞地质调查时,遭到百年不遇暴风雪的袭击,年仅22岁就光荣牺牲。牺牲时,她的十指深深地插在祖国的泥土中,而她在野外填写的地质资料,还完好无缺地藏在贴身的衣服中……

托起新中国石油工业之光的,是创业者的汗水、心血乃至生命。44年过去了,克拉玛依人创造了一串串的奇迹。如今这里崛起了座座大厦、林立的厂房,高耸的井塔,奔腾的油龙。单一的石油城,已成为集工业、商业、金融及交通运输、邮电通讯、文教医疗于一体的有28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。克拉玛依市的人均购书量全国第二,每百人拥有钢琴量全国第二,这里已不再是昔日的荒漠。坐落于克拉玛依市的新疆石油局,已成为名列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12位的大型石油联合企业,在新疆利税大户金榜上名列第一,准噶尔盆地崛起的克拉玛依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一根“擎天柱”。

这是数字构成的诗篇!八十年代,改革开放势头强劲,克拉玛依油田深化改革,引进先进技术,开展了第一战役——挖潜老油田,开辟新油区。短短几年工夫,科研人员先后发现了十多个油气田,亿吨级油田连下“三元”:小拐油田、石西油田、玛湖油田。进入九十年代,1992年5月,克拉玛依又发现了彩南油田,这是我国第一个百万吨级沙漠整装油田,1992年2月发现了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五区南新油田,1993年石西一井、石西二井获高产油气流,新发现的石油、玛湖两大含油构造,显示出了准噶尔盆地沙漠腹地的石油前景。1996年在呼图壁又发现了天然气储量300多亿立方米的大气田。准噶尔盆地的油气新发现,捷报频传,全面开花,层层结果,每年探明储量1亿吨,控制储量1亿吨。

如今,克拉玛依油田年平均增产原油30万吨。油气勘探的不断突破,使克拉玛依油田返老还童,雄风更健。原油年产量稳居全国第四位。面对新油田创造出的新局面,克拉玛依人欣喜地为自己确定了2000年的新目标: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亿吨,石油年产突破1000万吨,天然气年产量30亿立方米,争当中国“油老三”。同时,克拉玛依又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大农业开发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